闷牛百科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金融风暴是什么意思(金融风暴是灰犀牛,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

100人浏览   2025-01-22 03:49:41

时至今日,金融不再是知识资本的金钱游戏,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

金融危机难以避免,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近来,“灰犀牛”这个名词引发了广泛关注。“灰犀牛”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沃克2013年在达沃斯论坛上的一个讲话中提出来的。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起初你在远处看见它时可能毫不在意,但是一旦它狂奔而来,就会让人毫无反抗之力。人们将这种对大概率危险事件长久视而不见,最终引发金融危险的危机称为“灰犀牛”。

1、金融问题的本质是货币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过:“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在世界经济中,要成为全球性货币至少应具备三个特点:作为企业和买卖双方交易的媒介,其汇率必须是各个国家都能接受的;作为一种储蓄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必担心该货币的价值出现严重的损失;该货币能够成为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衡量商品及服务价值的一种手段。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3月,人民币在我国银行代客涉外收支中的占比从2010年近乎零的水平上升至48%,刷新逾十三年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元份额从83%降至47%,创历史新低。

3月25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再次对“去美元化”现象发表看法。他就美元被过度“武器化”问题称,如果将一种货币“武器化”的次数足够多,其他国家就会停止使用它。

不仅如此,从非洲、中东,再到拉美、亚太及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去美元化”的热潮,其中就包含一些美国盟友,例如泰国及菲律宾等。

2022年3月开始美元加息,在累计加息425个基点后,目前利率为4.25-4.50%。

1月14日,马斯克一条推文中写道:“利率越高,跌得就越重。”再度发推呼吁美联储考虑降息!

马斯克此前还表示,2009年5月特斯拉一度面临破产风险,戴姆勒(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特斯拉9.1%的股份,到2014年,戴姆勒逐渐剥离了这些股份,净赚7.8亿美元。马斯克嘲讽地说:“是制造出第一辆商业上可行的内燃机汽车的公司拯救了制造出第一辆商业上可行的电动汽车的公司!”

今年1月,阿根廷央行表示,阿根廷和中国已正式扩大货币互换协议,此举将强化阿根廷已有1300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并激活350亿元人民币可支配额度。

据央视新闻4月27日消息,当地时间4月26日,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阿根廷将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

阿根廷将于本月使用人民币支付价值相当于大约10.4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预计从5月份起,阿根廷还将使用人民币支付价值相当于7.9亿至1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可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了。

几年前,老百姓都伤感地自嘲是囤积货物的“海豚族”,除了工资不涨外,食品涨价的接力赛都可以编成顺口溜了,“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盐王爷”……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通货膨胀(通胀)原因是流通的货币过多,使得货币购买力被侵蚀。

面对商场的丰富商品无力消费,这就是滞胀现象,一边是产能过剩,一边是通货膨胀,而消费领域的内需不足使得这种滞胀始终无法得到释放。所有这些现象是通往经济通缩的必经之路。

从金融的层面上来说,临近通缩或危机来临前,持续货币宽松,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在一段时期内形成滞胀,但无法避免通缩,最终依然会进入通缩状态,通缩是最糟糕的经济状态!

金融对于今天的社会运行来讲,是除了政治之外最重要的秩序,甚至有时金融就是政治。

如果说金融是棵“大树”的话,那么货币就是“树干”,金融问题的根本其实就是货币。

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期间,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例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

从1637年荷兰郁金香疯狂开始,到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1866年英国欧沃伦·格尼银行挤兑和2007年的次贷危机,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之后,危机爆发越发频密,一些危机之间的间隔约为10年,有的甚至在上一次危机过后短短几年就接踵而至。差不多“十年一轮回”的金融危机悬于半空,已引起全球市场一片不安。

2、货币就是欠条

由于这些年的货币宽松政策,货币大肆泛滥。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的银行总资产几乎增加了20万亿美元,而同时期的美国虽然经过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其银行总资产仅增加2.7万亿美元,中国的银行总资产规模已超过美国几近一倍。

2014-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从130.8万亿元增长281.77万亿元,持续平稳发展。截至2022年末,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至31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9%,发展态势良好。

截至2023年3月10日,投保的美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共计4715家,涉及总资产为24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6万亿元),体量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90%左右,远远低于中国大陆地区(2022年为2.58倍)。

其实,所谓银行资产就是银行借给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贷款,包括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地产开发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等。因此银行资产规模(通过乘数效应)增加过快绝非好现象,这意味着债务规模增加太快,债务杠杆太高,到达一定程度时势必触发系统性的债务危机。

事实上,任何货币从金融的角度都可被定义为债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欠条。不管是纸钞也好,电子币也罢,哪怕是黄金、白银作为货币的时候,它们的本质都一样,全是打欠条。因为无论哪一种货币,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只要有信用,它们的地位就是平等的。所谓“金本位货币优于其他货币”之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读!

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美联储没有赋税权,它的基本任务就像投资经理人,充当着管理政府债务组合的角色。在政府花费最低利息成本的前提下,美联储决定在政府的债务组合形式中,国库券占据多少比例,30年期国债又占多少比例。

比如美联储发行1万亿美元让所有美国人来平分,在一定的时间内,又假设行政干预并不大幅改变对货币的需求,而新货币主要是储备金货币,为此美联储要支付0.25%的利息。

由于发行了1万亿美元的新货币,美联储的账簿上便记录了一笔巨额负债,这笔巨量的新货币进入流通之后,投资者不会愿意支付溢价来持有货币。

因此联邦基金利率大致等同于美联储支付储备金的利率,这与财政部支付国库券的利率大致相等。

也就是说,持有债务货币将不会比持有短期债券来得便宜,而政府负债融资的成本是无法压缩的。所以有人形容说,把新货币装上直升飞机直接撒向每一个美国家庭的好处,就是在短期内提高总需求,几乎等同于国会通过法案把钱发放给他们的成本,未来以繁重的税收来偿还债务。

增加巨额债务的负担,将迫使美联储在未来采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名义债务融资得越多,利率就必然降得越低,并带动通货膨胀。但是,以20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为例,即使从直升机上再抛下1万亿美元,也只会再增加5%的债务。

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因此在当今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美国当然可以任意开动“印钞机”,来进一步稀释债务。但美国最多只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动一下“印钞机”,而绝不能任意开动“印钞机”。

以发行货币的形式欠更多的债,并不是说这些债务几年之后就奇迹般地消失了,那些债务依然躺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货币最终总是要偿还的。

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截止到今年2月份,中国还有1.092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国,这是自2011年以来偏低的水平。另外中国香港也持有价值2498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价值为1.2683万亿美元,占外国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18%,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债权国。

为确保超级大国的地位,只有确保美元的信用,才能在借债时保持低利率,才能在真正万不得已之时,开动“印钞机”;而开动“印钞机”的结果,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金融海啸之后的那次宽松货币政策并未带来高通胀。因为宽松货币无法流入需要的地方,比如流入实体经济,流入制造业,吸引企业雇用更多的员工。而是迫使政府对银行持股,救助的只是银行业,而呈现负值的实际利率,使得储户的钱通过银行又给政府提供了债务资金。

只要货币宽松,就必然会通胀,货币就会越来越不值钱。一旦宽松停止,就将进入通缩。人时常会有非常怪异的想法。投资逻辑有点儿想发“国难财”的意思。

最先投资买房是为了防通胀,特别是宽松货币引发的通胀,希望能用房子来抵抗通胀;但到后来,投资者却渐渐地开始希望通胀,甚至希望各国央行不断推出QE,因为越QE,就越会通胀,就越会有大量的资金买入房产,房价才会不断地上升,那购房者的“投资”才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而一旦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对股市来说倒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货币宽松的停止,意味着流动性的回收。货币就是一种债务,而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美国次级贷款存在由来已久,但真正“放量”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网泡沫和“9·11恐怖事件”之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急需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

于是,以美联储为核心,华尔街为先锋,千千万万美国购房者和消费者为主力军,一场全民“买房花钱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已经进入加息与缩表的通道,股市、楼市自然会现原形。

3、金融爆炸能“炸”出啥

学一点实在的金融知识,不仅让投资变得更简单,也能让你学会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虽然次贷危机拔出萝卜带出泥,不仅将华尔街推下神坛,更将金融危机背后内在的价格危机逻辑、金融创新“天使与魔鬼”两面性,乃至一国长期经济发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等一网打尽,但其远不是“历史的终结”。

金融危机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宿命般地“十年一轮”的客观事实,需要我们不只是剖析危机,还要从整体角度、更为中性的角度,去把握金融虚拟经济产生、演化及发展的相关特征。

当国家经济发展积攒的货币数量巨大,产业资本庞大,为金融大爆炸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在逐利本质的驱使下,资本不停地折腾运作,蒸发别人,增肥自己。技术手段的完备以及金融开放等概念的叠加,使得一国在金融领域发生由渐变向突变的爆炸式剧变条件成熟。

当国家虚拟资产如股票、债券、储蓄、外汇储备等从规模上已远超实体经济当量,虚拟经济便具备了独立运作的条件。

20世纪80年代,英国金融大爆炸的结果是“炸”出一个伦敦金融城。一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英国贡献了3%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发展壮大又夺了华尔街的“标”,使英国在一个世纪里再次享受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美妙滋味。

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全面摧垮了英国本土及英联邦国家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与股票经纪业务相融合,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相互结合。

英国的商业银行纷纷收购和兼并证券经纪商,逐渐涌现出一批超级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个方面,成为与德国相类似的全能金融集团。

而同期的日本,发生的金融大爆炸却以《广场协议》表现出来,后果是近7000亿美元顺差的没了,日本陷入20年的迷失,独自舔舐伤口。

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案》,这两项法案既推动了美国经济进入21世纪的持续繁荣,特别是信息技术引领的网络经济奇迹般崛起,同时又承认华尔街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了投资银行的发展,为衍生品泛滥、投机猖獗创造了条件。

谁是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谁就有这个机会与可能,因为存在巨额的、超越实体经济这只“锚”,就能挂得住资本,所以,在金融领域发生化学反应几乎无法避免,这既是经济发展的机缘,也可能预示着风险。金融大爆炸的发生也是命中注定、身不由己。

目前全球外汇交易已经基本背离实体经济运行,在每天3万亿美元的交易中,98.5%的交易量是没有任何贸易背景和生产背景的,纯粹是为了资金的逐利需要。

这部分虚拟经济的运行遵循自身的规律,如高脆弱性、观念定价等,在这里充分体现出金融资本经济的游戏规则,与工业文明的游戏规则截然不同。过剩的金融资本与虚实经济分离为金融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美国想逼迫人民币升值,如法炮制当年的日本泡沫经济,让中国经济陷入衰退。

金融已经切实被美国、英国当做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它们正以金融手段支配着全球的资源再分配,比如利用金融操控全世界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如农产品、能源、资源价格均受控于期市。

金融不仅被当做国策手段,金融本身也变成了目的,比如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为了阻止欧洲金融资本回流以及炸毁欧元。政治忽悠、军事打击、金融谋利三者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了美国、英国惯用的国策伎俩。

对中国经济来说,民资上演的种种悲喜剧无疑是中国式经济危机内爆的表达式,是危机成本转嫁的埋单者。

汇率方面,欧元、美元和人民币主导未来汇率大格局。但人民币更多的还是顺应中国经济内在的升值要求,以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主基调缓慢升值。企业总体尚能把握,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合同约定以人民币计价,或“避美销欧”等方式即可大致控制风险。

与金融危机时接不到订单的情况相比,时下外贸出口并没有明显萎缩,企业订单仍较为乐观。然而即便如此,在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蔓延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活”得并不轻松,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租金上涨致使企业利润越来越薄。

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原罪“过剩—蒸发”的正常表达,而各国前所未有的“注水”救市政策、经济刺激举措反而让本该淘汰的落后企业有了喘息之机,产业升级被人为地推迟,过剩产能得以延续。

资本运作收益胜过主业,一些制造、外贸领域的中小企业甚至不惜采取低价竞销或略微亏损方式,把企业产值做大,然后凭借“虚胖”的业绩去银行贷款,再把资金用于房地产和私募投资、民间放贷等。

“投机取巧”在银根宽松时没什么风险,一旦流动性收紧、资本市场乱象丛生,无疑就弄巧成拙、万劫不复了。

“再危机”的冲击也好,“再市场”的无奈也罢,问题的严峻性似乎在于,如果目前的银根紧缩政策不改变,如果政府再不出手相救,国内存量中小企业中的40%将会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但政策转向真能力挽狂澜吗?

国有企业借着国有化在全球的回摆四面出击、盘实势力范围,而民营企业或被金融海啸冲上沙滩,或被国有资本逼上绝路,两相夹逼,无奈引发“卖身”潮。

中国迄今仍被“国企就是国有”的传统思维捕获,按企业性质论资排辈,厚此薄彼,系统竞争力自然形同散沙。

至于国有企业则在政策宠爱中占山为王抢地盘,还不可避免地滑向权贵资本化,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卷入戴姆勒行贿丑闻等事件就充分暴露出国有企业旧体制的印记。

近日网上报道,日本汉方药企业津村以4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5亿元)收购了有着百年历史的陕西紫光辰济药业,中国的药企市场是块巨大的蛋糕,现在却成了西药和日本中药的市场。

无论从国际竞争角度还是从国内现状的严峻性出发,提高中国的系统集成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闷牛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