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牛百科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洪泽湖简介分享给你

100人浏览   2024-12-18 10:08:42

洪泽湖在江苏省的西北部,位于淮河的中游,其外形好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水面浩瀚,面积为1,96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湖盆的前身是古代泻湖,由于新地壳构造运动的断裂上升,以及泥沙的淤积和陆地的不断向海推进,这一泻湖已退居内陆并分成无数小的湖泊,史书上有记载的有:破釜涧、白水塘、富陵塘、泥墩湖、方家湖及成子湖等。

这些湖泊多有水道相连。隋炀帝乘船游幸江南,路经破釜涧,时遇大雨,便把破釜涧改称为洪泽浦,洪泽湖之名即由此而来。

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575~1855年的二百八十年间,洪泽湖大堤曾决口140余次,每次决口,江苏里下河带顿成“泽国”,特别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黄、淮两水的袭击下,古泗洲城沦于水下。

京剧“虹桥赠珠”就是描写古泗洲城被洪水吞没的神话故事。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一大蓄水库。湖水全赖东岸大堤作为屏障,湖底高程比东部平原要高出48米,是一个“悬湖”。

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建于东汉(约公元200年),原为土堤,长30里,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湖面扩大,堰堤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后经明永乐、万历年间数次修筑,土堤延伸至蒋坝,始成为现今洪泽湖大堤的雏形。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在大堤的北段改用块石护坡,到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才全堤完成,形成了“是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在大堤中并筑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备大水泄洪之用。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治水智慧的结晶。

洪泽湖年平均水位为12.25米(蒋坝水位站),湖泊蓄水量达26.6亿立方米,水位年内变化幅度为1.24~4.14米,湖泊平均水深仅1.35米,局部最大水深达4.75米。

注入洪泽湖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分布在湖的西部。在人湖各河流中,以淮河为最大,最大入湖水量为26,500立方米/秒,来水量占入湖总水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水量补给的主要来源。

解放后湖区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使洪泽湖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湖先后建起了三河闸、二河闸及高良涧闸,并建成了蒋坝和高良涧两处船闸。此外,还全面整修了洪泽湖大堤,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二河和淮沭新河,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枢纽工程。

现在的洪泽湖已变成为淮河下游的一大蓄水库,每年由灌溉总渠输出的水量约70~14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800余万亩。

洪泽湖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湖内盛产梅鲚、银鱼、鲤、鲫、鳊、鲌、草、青、鲢、乌等鱼类,此外尚有虾、蟹,螺、蚌和鳖等。洪泽湖水产最高年产量曾达4,200万斤。

洪泽湖的水生植物以湖西分布较多,芦苇比较集中分布在淮河入湖尾闾的沙滩上,总面积约有6万余亩。所产芦苇除直接外运作建筑材料和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外,还利用芦苇加工成芦席外运。

此外,湖区还产芡实和莲子,年收购莲子约8万斤。1953年三河闸建成前后,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有较天的变化。以前大部分湖面大型水生植物茂密,莲藕、芡实丰盛,有“鸡头(芡实)、菱角半年粮”之说,可见其产量之多。

三河闸建成后,湖泊水位显著提高,不少洲滩被水所淹,大大地缩小了它们的分布面积。目前除湖西尚较茂盛外,大部分湖面已成为开敞的水面了。

兴建水利设施,使洪泽湖的水产资源受到了影响,但是水利方面的效益是巨大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恢复和增殖水产资源,以达到综合利用湖泊的目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闷牛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