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浏览 2024-10-08 09:53:15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
差异性:细胞中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与无机自然界的大不相同。
2.组成细胞的元素按含量分为两类
(1)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3.生物组织检测中的三个原理
(1)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原理
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检测原理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3)蛋白质的检测原理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4.水的两种形式、五个作用、三个特性
(1)自由水: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生物化学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水的三个特性
①水分子具有极性,是良好的溶剂。
②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具有流动性。
③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
5.无机盐的四大功能——1个成分、3个维持
(1)参与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I-——甲状腺激素,Mg2+——叶绿素,Fe2+——血红素,PO——ATP、核酸。
(2)3个维持: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②维持生物体的酸碱平衡;③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稳定,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6.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两个原因
(1)直接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7.与核酸相关的“二、八、五、六”
(1)细胞内的核酸有DNA、RNA两种。
(2)细胞内的核苷酸有8种:DNA、RNA各4种。
(3)细胞内的碱基种类有5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尿嘧啶(U)。
(4)DNA/RNA的彻底水解产物有6种:1种磷酸、1种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4种含N碱基(A、T、C、G/A、U、C、G)。
8.糖类的五个注意点
(1)二糖中的蔗糖 不是还原糖。
(2)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3)作为储能物质的糖类是淀粉、糖原。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糖原释放的能量多。
(4)糖类不都是能源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5)糖类分子一般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几丁质除含有C、H、O三种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
9.脂质的元素组成及合成场所
脂肪和固醇类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脂质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
10.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速记“两要点”
(1)“2”个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2)“3”种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1.细胞器
(1)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常见细胞器的功能
①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②叶绿体: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③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被喻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④中心体: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⑤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有关,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⑥内质网: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3)与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有关的“2”个常考点
①相关细胞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
②运输方向: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4)依据所进行的“反应”判断真核细胞结构的技巧
①能将水分解成H+和氧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②能利用[H]和O2合成水的是线粒体内膜。
(5)细胞结构与功能中的“一定”“不一定”与“一定不”
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如蓝细菌。
②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但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
③真核细胞的光合作用一定发生于叶绿体中,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一定发生于线粒体中。
④一切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⑤有中心体的细胞不一定为动物细胞,但一定不是高等植物细胞。
⑥经高尔基体加工分泌的物质不一定为分泌蛋白,但分泌蛋白一定经高尔基体加工。
⑦“葡萄糖→丙酮酸”的反应一定不发生于细胞器中。
12.细胞核
(1)主要结构
①核膜:双层膜,膜上有核孔。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m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核孔具有选择性。
②核仁: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有丝分裂前期)和重现(有丝分裂末期);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所以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中核仁明显。
③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成深色(紫色或紫红色)。
(2)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3.特殊细胞的特点辨析
(1)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2)硝化细菌等需氧型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3)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和大液泡,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
(4)植物细胞:植物叶肉细胞含叶绿体,但根细胞不含叶绿体。
(5)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其他细胞器,无核膜和核仁。
(6)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且不再进行分裂,该细胞无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首选材料。
14.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影响因素
(1)自由扩散——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协助扩散——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3)主动运输——能量、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O2浓度和温度等间接影响主动运输)。
(4)胞吞、胞吐——能量。
15.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四点注意
(1)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2)胞吞和胞吐主要运输大分子物质,有时也转运小分子物质。
(3)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不属于穿膜运输。
(4)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16.酶的作用及特性的3点注意
(1)只有在特殊背景或信息下才可认定酶的化学本质为RNA,否则一般认定为蛋白质。
(2)酶只能由活细胞产生,不能来自食物,且几乎所有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除外)均可产生酶。
(3)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它不具有调节功能,也不作为能源物质。
17.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素的5点提醒
(1)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
(3)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温度适宜时,酶活性还会恢复。
(4)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成正比。
(5)酶浓度一定、其他条件适宜,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不变。
18.ATP(腺苷三磷酸)——直接能源物质
(1)ATP的组成及结构
(2)ATP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可以随时与ADP相互转化。
(3)合成ATP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
(4)ATP水解常伴随吸能反应,由ATP水解提供能量;ATP合成可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中发生,常伴随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5)ATP与DNA、RNA的联系
①元素种类相同。
②ATP与DNA、RNA、核苷酸的结构中都有“A”,但在不同物质中“A”的含义不同,如图所示:
19.真核生物细胞呼吸
(1)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2)影响因素及应用
①温度:影响酶活性。应用于保鲜和提高产量(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②O2浓度:O2促进有氧呼吸,抑制无氧呼吸。常见应用有: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中耕松土、慢跑、稻田定期排水。
③含水量:自由水的相对含量会影响细胞代谢速率。常应用于种子的保存和播种。
④CO2浓度:过多会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应用在蔬菜和水果保鲜中,适当增加CO2浓度可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20.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NADPH中)→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①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2H2O4H++O2;ADP+Pi+能量ATP;NADP++H+NADPH。
②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O2+C52C3;2C3(CH2O)+C5。
(3)光合作用的4个影响因素
①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参与暗反应的酶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参与光反应的多。
②CO2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
③水:缺水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缺水→气孔关闭→影响CO2的吸收→影响暗反应。
④光照:主要影响光反应,通过影响ATP和NADPH的产生而影响暗反应。
(4)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①呼吸速率的测定:黑暗条件下,单位时间实验容器内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
②净光合速率的测定: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CO2吸收量、O2释放量或有机物积累量。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制造量=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从外界吸收的CO2量+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常见呈现形式如图所示:
a.A点:光照强度为0,只有呼吸作用,细胞表现为对外释放CO2。
b.AB段(不包括B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表现为对外释放CO2。
c.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表现为既不对外释放CO2,也不从外界吸收CO2。
d.B点以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表现为从外界吸收CO2。
e.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相应条件下的最大值。
f.光饱和点以前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主要为横坐标表示的因素;光饱和点以后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为除横坐标以外的因素。
21.关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注意问题
(1)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①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②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生物体内不断地有细胞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
(2)细胞周期: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有些细胞分裂结束后不再进行分裂,它们就没有周期性。②生物体有细胞周期的细胞有:受精卵、干细胞、分生区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细胞、癌细胞(不正常分裂)。
2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分子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及判断(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①间期加倍⇒核DNA分子数量变化曲线
②间期不加倍⇒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2)细胞分裂图像中的变异类型的判断
①看亲子代基因型
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B与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B与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互换。
②看细胞分裂图像(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若为有丝分裂:
若为减数分裂:
(3)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时期的方法
假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且不考虑其他变异:①若配子中出现Aa或XBY,则减数分裂Ⅰ一定异常;②若配子中出现AA或aa或XBXB或YY,则减数分裂Ⅱ一定异常;③若配子中出现AAa或Aaa或XBXBY或XBYY,则一定是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均异常;④若配子中无基因A和a或无性染色体,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异常。
23.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
(1)细胞分化
①根本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②特点:持久性、不可逆性、普遍性。
③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2)细胞全能性
①原因:细胞中含有全套的遗传信息。
②条件:离体、适宜条件、激素等。
③特点:a.一般来说,细胞全能性大小与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b.细胞全能性大小比较:受精卵>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④结果:形成新的个体(细胞全能性的标志)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
24.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细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小(细胞体积变小),一多(细胞内色素积累增多),一少(水分减少),两低(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衰老的相关学说及作用机理
①自由基学说
作用机理: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a.攻击磷脂分子,产生更多自由基,损伤生物膜。b.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c.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
②端粒学说
作用机理: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3)细胞凋亡
①作用及实例:a.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如蝌蚪尾的消失;b.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如衰老的白细胞;c.清除体内有害的细胞,如癌细胞;d.清除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如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
②细胞自噬的意义:a.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b.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c.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d.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对许多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闷牛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