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牛百科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文学艺术创作方法(拆解经典文学的三种创作技法)

100人浏览   2024-11-07 08:05:39

每个作家都有他的个性。比如,鲁迅用文字呐喊,开启他的战斗模式,而徐志摩在风花雪月中,挥洒他的柔情。也因此,他们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

读鲁迅的文字,慷慨激昂,满腔热血。就像那句“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读徐志摩的文字,却是一种浪漫,像风像雨又像雾,仿佛在人间,又仿佛在梦里。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普通人靠感觉读文学作品,而名家大师又会从哪些细节去解读呢?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30堂大师文学课——6位文学名家解读伟大经典》,就是一本名家读经典的指南书。书中通过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苏童、老舍、傅雷等几位文学大师的视角,去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剖析写作者的心路历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大师的思路,去拆解经典作品的三大创作技法。

01 简单故事结构下的人物刻画法

汪曾祺读沈从文的作品《边城》,读了两遍。第一次,是从小说的篇幅,到字数,再到故事的完整性,做了简单的概述。对比沈从文以往的短篇小说,这部唯一的中篇小说写得有骨有肉,虽然只是简单的人物、情感、故事情节,但写出了美感,仿佛一曲情诗。

而故事的场景化,往往可以吸引读者去探寻,把自己代入情节中。但故事始终是故事,人物终究是虚构的,就好比《边城》里的翠翠,引来无数追寻者,却寻了半天都不见其踪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沈从文擅长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多元的化身,通过一个人物转化成几种性格角色,在真真假假中,突出创作的规律,以及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情感。

如今,我们在写作时,要么完全写实,要么完全虚构。过于写实,缺少了美感,追求虚构,又怕读者不买账。因此,汪曾祺在解读时,建议选择关键的时间节点,来赋予人物成长的经历与情感的变化。

02 在平凡中寻出生命的意义

说到成长,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傲慢与偏见》这部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它是出自21岁的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之手。

这部传世经典,其实也有一段坎坷的经历,虽然,它是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却起一个比较青涩的名字《最初的印象》。或许,没有冲突,过于平淡的书名,无法俘获人们的青睐。

当时这部小说稿一度被出版社拒稿,直到十几年后,奥斯丁决定再给它一次重生的机会,为它改头换面,才拥有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傲慢与偏见》,巨大的冲击感,完美展现了那个时代,阶级的矛盾,以及女性争取独立与平等的信念,以至于这部小说问世后,激发了女性的独立意识。

而现实里的奥斯丁,并没有伊丽莎白那么鲜明的个性,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没有太多社会阅历。她唯一在做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身边人的言论与行为,并挖掘人们背后的时代意义。

如梁实秋所说,只有用优美的文笔描写常态的人性,突显生命的意义,作品才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传世经典。

03 经典不是完美,恰恰反映一种文学思维

论作品的经典,当代作家苏童认为,经典并不是某一两种文学形式,而是在整体上能超越人们对完美的想象。

比如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就被米兰昆德拉评为,赶超诗歌成就的作品。与传统法国小说惯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包法利夫人》的开场就呈现了一种阶级落差感,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与共情效应。

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圆满而写小说,像王子与公主在祝福声中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基本是脱离现实。虽然人们喜爱幻想,但真正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同理心,是来源于生活的情节。

正如苏童说,想要取悦读者,你得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翁,才能让角色走进人们心里。

而这种文学创作的思维,更贴近现实,使人们更想得知故事的发展与结局。每个人都有想要改变生活的念头,那人生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书中必然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结语

从作家的视角去拜读经典,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许,更能令人反思文学创作,该从哪里入手,又将以怎样的趋势发展。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闷牛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