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浏览 2024-11-15 09:09:20
5.七律 长征
一、生字组词崖:云崖 山崖 石崖 悬崖峭壁 悬崖勒马渡:渡江 渡河 横渡 渡口 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 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七、课后练习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 :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情感:“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6.狼牙山五壮士
一、生字组词寇kòu(草寇、日寇、敌寇)冀jì(希冀、冀求、冀北)副fù(副手、副食、副班长)榴liú(石榴、榴莲、手榴弹)弹dàn(炮弹、炸弹、原子弹)抡lūn(抡选、抡拳、抡一圈)贯guàn(贯彻、万贯、全神贯注)棋qí(象棋、棋子、下棋)悬xuán(悬案、悬念、悬殊)沸fèi(沸水、沸点、沸腾)涧jiàn(深涧、山涧、溪涧)雹báo(冰雹、雹子、雹灾)屹yì(屹立、屹然不动)悦yuè(喜悦、愉悦、悦耳)屈qū(委屈、屈服、冤屈)二、多音字绷bēng(绷着脸)běng(绷带)弹dàn(子弹)tán(弹琴)着zhe(看着)zhuó(沉着)zháo(着凉)
三、近义词进犯──侵犯 崎岖──蜿蜒 屹立──耸立眺望──遥望 豪迈──豪放 沉着──冷静奉命──遵照 相继──连续 依托──依靠惊天动地──震天撼地 气壮山河──气吞山河
四、反义词集中──分散 沉着──慌张 崎岖──平坦英勇──懦弱 豪迈──狭隘昂首挺胸──垂头丧气 惊天动地──风平浪静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五、词语理解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李喆,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六、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七、课文主题思想1.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可看出敌人兵力强大,敌众我寡,五个战士接受的任务十分艰巨。2.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3.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八、问题归纳: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2.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活下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是死路一条。他们选择了后面那一条。因为他们觉得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更重要。3.五壮士在任务胜利完成后选择了跳崖,这表现出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面对绝境,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大义凛然。他们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说” “砸” “走” “ 跳” “昂首挺胸”等词准确生动地描摹了五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表现出了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九、课文主题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十、教材课后习题1.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 )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跳下悬崖3.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课文中采用白描的手法,将五壮士杀敌的样子逐一作了勾勒,使其形象鲜明。 课文中还对五壮士进行了群体描写,如:“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相结合,文章的层次感就突出了。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一、我会写政zhèng(邮政、政治、政策)宾bīn(外宾、来宾、宾客)盏zhǎn(数盏、酒盏、灯盏)栏lán(栏杆、石栏、桥栏)汇huì(汇集、汇报、汇款)爆bào(爆炸、爆发、火爆)宣xuān(宣布、宣传、宣誓)帜zhì(旗帜、标帜、独树一帜)阅yuè(检阅、阅读、阅览)制zhì(制服、制止、压制)坦tǎn(坦克、坦然、坦白)距jù(距离、距今、相距)隆lóng(隆重、隆冬、隆起)射shè(射入、射击、射门)
二、多音字奔:bēn(奔跑)bèn(投奔)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三、近义词汇集──聚集 擎着──举着 诞生──产生瞻仰──瞻望 欢跃──欢腾 挺立──屹立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迎风招展──随风飘扬
四、反义词肃静──喧闹 汇集──散开 上升──下降
五、词语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擎:举。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瞻仰:恭敬地看。
六、句子解析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七、问题归纳1.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的海洋ꎻ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2.作者是如何来介绍阅兵式的?展示出了人民军队怎样的风采?用“开头” “接着” 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详细地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展示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凛凛、纪律严明。3.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表现了什么?反复写“红旗” “红灯”,是为了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反复写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4.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又是怎样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如“一齐欢呼”“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把手掌都拍麻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更多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如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
八、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主要写了阅兵式的过程。第四段(第14自然段):主要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第15自然段):主要写散会的情况。
九、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十、教材课后练习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1)课文依次写了“群众入场、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放礼炮、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几个场面。(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升国旗以后,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接着,阅兵式开始。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1)对阅兵式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最后写看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2)在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的部分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先分别介绍“海军”“炮兵”等各个方队,这是“点”;然后总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写阅兵式的部分,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相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8.灯光
一、多音字钻:zuān钻研zuàn钻石埋:mái埋头mán埋怨
二、近义词
照耀——映照 宏伟——雄伟激烈——猛烈 茂密——茂盛注视——凝视 憧憬——向往焦急——焦虑 璀璨——灿烂三、反义词赞叹——嘲笑 挺进——撤退激烈——和缓 茂密——稀疏微弱——强烈 焦急——悠闲暴露——隐蔽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四、词语积累
ABB式:黑魆魆 白花花 绿油油 红彤彤 黄澄澄 绿莹莹 沉甸甸 喜洋洋形容情况危急的词语: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火烧眉毛 危在旦夕 四面楚歌 岌岌可危 兵临城下 箭在弦上 间不容发 十万火急
五、词语理解1.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2.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3.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4.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háo)、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5.倚:靠着。6.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7.黑魆(xū)魆:形容黑暗。8.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9.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10.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的灯。挺进:指军队直向前进。11.阻击:指以防御的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攻击。清明节: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几天扫墓。12.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13.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14.注视:聚精会神,集中精神的看。15.沙柳:沙柳为沙漠植物,也是极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一种植物。其幼枝黄色,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是固沙造林树种,其天敌为沙柳毒蛾,生于河谷溪边湿地,分布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沙柳用于作北方防风沙的主力,是“三北防护林”的首选之一。16.信号弹:一种具有独特颜色和性质而被用作信号的烟火照明弹。17.电钮:电器开关或调节等设备中通常用手操作的部分。多用胶木、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有按下式、扳动式和转动式。18.整编师:整编师实际上就是军。是把一军压缩成一个师。
六、课内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七、句子解析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八、教材分析主题思想:《灯光》本文讲的是作者由天安门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前夕,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写战斗打响以后,为了帮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书,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最后写这场围歼战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而那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献身的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加上这样的开头结尾,显然是在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9 .我的战友邱少云
【多音字】蔓:màn蔓延 wàn 瓜蔓儿 mán蔓菁剥:bāo 剥皮 bō 毕毕剥剥【近义词】隐蔽—隐藏 暖和—温暖 激烈—猛烈 发觉—发现 掩护—保护 伪装—假装 警戒—戒备 潜伏—埋伏【反义词】隐蔽—暴露 容易—困难 熄灭—燃烧 恶毒—善良 模糊—清晰 潜伏—暴露 损失—收益 紧缩—扩展【词语解释】1.隐蔽:①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②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本课指战士们潜伏在一条不易被发现的山沟里。2.潜伏:隐藏;埋伏。本课指战士们悄悄地埋伏在隐蔽的山沟里。3.干涸:指河道、池塘等的水干枯。4.地堡:供步枪、机枪射击用的加以掩盖的低矮的工事。一般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于掩护桥梁、渡口或封锁街巷、道路和开阔地。5.居高临下: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6.约莫:大概;估计。7.毕毕剥剥:象声词。形容敲击、爆裂等声音。8.燃烧弹:能使目标燃烧的枪弹或炸弹,一般用黄磷、凝固汽油等作为燃烧剂。旧称烧夷弹。9.哨兵:执行警戒任务的士兵的统称。10.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11.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12.激动人心:使人兴奋感动。【问题归纳】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感觉邱少云是怎样的人?答: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邱少云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烈火煎熬,严守纪律、壮烈牺牲的经过。赞扬了邱少云是一个严守纪律、勇于牺牲,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2、“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答:“才”字在这里表示时间太长了。邱少云同志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以惊人的力量严格遵守纪律,完成了潜伏任务。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不愧为伟大的战士。3、“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 一方面,烈火灼烧,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况且这还是一位年轻的战士,所以“我”担心邱少云会跳起来或叫出声来;另一方面,“我们”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邱少云一旦忍受不住,“我们”都会提前暴露。4、什么样的力量使“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答: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被敌人的燃烧弹点燃了自己的棉衣,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声 明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闷牛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