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牛百科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附子的的毒性限制其应用,研究中对多种病有效,具体用法是什么?

100人浏览   2024-12-23 10:47:23

附子为临床上常用温里药之一,因其独特的回阳救逆功效而常被应用于临床急症的治疗,但因附子具有一定毒性,加之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尚不全面,使其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具有局限性。

近年来附子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其作用逐渐凸显,现代医家通过古人学术思想及证治经验展开了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自己的治疗方法与用药经验,使附子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逐渐趋于广泛。

一、附子的现代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

1、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

附子是毛茛科乌头属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其性辛、甘,其味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两大类:

(1)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消旋去甲乌药碱等,此类成分有剧毒,同时具有镇痛及消炎作用,对消化系统癌痛尤为适用。

(2)甲基多巴胺盐酸盐及去甲猪毛菜碱等,此类成分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在急重症疾病治疗中尤为适用。

2、附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有实验表明附子煎剂能有效抑制胃排空,并能兴奋离体空肠的自发收缩活动;生附子、乌头碱对大鼠离体回肠肌则有收缩作用,此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附子水煎剂还能抑制小鼠水浸应激型和大鼠盐酸损伤性胃溃疡的形成。

该类药理实验研究不仅证明了附子部分化学成分具有胆碱样及组胺样作用,还为附子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力的现代依据。

二、附子类方剂的应用

1、经方

经方是中医经典方的略称,主要指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收载的方剂。经方作为中医学术传承的载体,其配伍规范严谨,疗效显著可靠。

林宏以附子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腹胀,患者服药1剂后症状明显缓解,服2剂后痊愈。溃疡性结肠炎因迁延难愈并具有易于反复发作的特点,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

谢轶哲认为应当运用温阳化痰法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其治疗食管中下段鳞状细胞癌1例,辨证为脾肾阳虚、痰瘀毒结,选用理中汤及四逆汤为其用药基础,患者前后共服药近3个月,诸多症状好转,无明显进食梗阻症状。

综上可见附子类经方在顽固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及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值得研究。

附子类经方除了在预防顽固型消化系统疾病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外,在危重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张慧岭等治疗中毒性痢疾1例,其病机为脾胃虚弱、邪侵胃肠,治以温阳益气、调和胃肠,方用附子汤加减,共服药4剂,疾病告愈。

有研究表明,乌梅丸具有增加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以及松弛奥狄括约肌的作用,此研究为乌梅丸治疗胆囊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贾玉林以柔肝利胆、安神定痛法治疗胆囊炎,方用乌梅丸加减,患者服用2周后症状全部缓解,停药半年后未复发,此临床案例的有效性对以上实验研究做出了进一步的验证。

2、时方

时方是指宋元以来通行的药方。相对于经方,时方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方剂内容。

附子理中汤作为经典时方,首次记载于《三因极-病证方论》,具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的功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大鼠胃溃疡转录本的分析,发现附子理中汤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昼夜节律、脂肪酸降解、多巴胺分泌来治疗胃溃疡。

幸君华以此方治疗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溃疡,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该方在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及促进胃粘膜愈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附子理中丸出现时间较晚,首次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附子理中汤功效相近。有实验表明,附子理中丸具有镇痛抗炎作用。

韩柳认为治疗以胃痛为主症的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可以附子理中丸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具有温阳利湿功效,谷丙亚认为茵陈术附汤加减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中的“阴黄”;卢秉久也常以此方治疗肝病引起的阴黄诸症。

近年来研究表明,茵陈术附汤治疗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与逆转胆汁酸紊乱、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胆红素代谢等有关。

朱波等对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临床效果分析,与西医常规治疗组相比较,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97.6%)显著高于西医组(78.1%),主要原因是茵陈术附汤加味可以有效改善肝脏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3、自拟方

现代医家通过总结经方和时方后以法立方得到了自拟方,自拟方是对经方和时方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魏茂荣自拟以附子为主要用药的益愈汤,对脾胃虚寒证(总有效率100%)、肝胃不和证(总有效率100%)、气滞血瘀证(总有效率92%)三个证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胃以“通”为用,方中取附子热性以“温”、取辛味以“散”,达到了以“温、散”为“通”之目的,故疾病可愈。

黄自冲观察以附子为主要用药的砂附汤治疗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服药2月后,中医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其胃泌素含量也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

本方能够通过补肾助阳以补脾助运,且具有降逆止呕、温胃暖肝的作用,对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非常好的疗效,全方设计周全,疗效显著。

胆道闭锁是一种特发性发生于婴儿期胆管疾病,以进行性炎症导致肝内或肝外胆管结构消失为特征。

由于附子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的血供、改善细胞功能作用,

在治疗本病时可发挥一定作用。

王子威等观察含有附子的温阳化瘀利湿方早期干预小儿胆道闭锁的临床疗效,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较,该方在减轻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医组总有效率66.1%,西医组总有效率39.6%),并能减少肝移植例数、推迟肝移植时间(P<0.05)。

总的来看,本方发挥作用主要可体现于以下几点:(1)利胆退黄、降低胆红素;(2)降低肝酶、保护肝脏;(3)延缓肝纤维化;(4)改善肝脏功能。

三、附子与他药配伍应用

中医用药过程中会将药性不同药物进行合理配伍,通过药物间相互作用改变其原有药性而发挥治疗作用,以适用于不同病症的治疗。

1、附子配干姜

古云:“有姜无附,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现代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观点: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原因是干姜中所含高分子化合物起到增溶作用,故附子配伍干姜能够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

曾斌芳用回阳救逆法治疗阴阳不相调和之呕吐,以附子配伍干姜为主方,仅服药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可见二者配伍之效用之迅猛。

附子配伍干姜还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虚寒证。黄江荣等以附子配伍干姜为基础用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辨证属中焦虚寒证,患者前后服药近2月,期间以他药进行加减,病愈后未再复发。

贾玉林用温补脾肾、化湿止泻的方法治疗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结肠炎,方药中含乌梅、附子、干姜等,患者服用1月后症状明显缓解,停药后半年未见复发。

附子-干姜药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也具有一定效果。

研究表明附子-干姜能够降低机体凝血系统的紊乱,保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肠黏膜毛细血管密度及肠黏膜血流灌注量,加快血细胞移动速度同时降低移动血细胞浓度,并能促进肠黏膜修复、改善肠黏膜微循环障碍。

白光治疗腹泻型溃疡性结肠炎,治以健脾温肾、温阳止泻,佐以清热祛湿、调气和血,用四神丸加附子、干姜,患者服药两月余,症状基本消失。

2、附子配半夏

附子与半夏配伍最早见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为典型代表方剂之一。徐富业认为顽固型久泻治宜补火生土,方用附子粳米汤加炮姜、五味子。

梁超认为功能性胃肠病中腹泻与中医脾胃病中泄泻相似,其处方用药中附子与半夏常配伍使用。

《本经》明确记载:“半蒌贝蔹及攻乌”,附子作为乌头的子根,与半夏同样为相反的关系,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一学术观点:生半夏与附子配伍会保留甚至提高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动物实验也验证了生半夏与附子配伍的毒性。

但仍有大量文献研究提出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诸如:胃炎胃痛、腹泻、呕吐等,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痰湿内蕴。

此外,李振虎等还提出了用“以毒攻毒”法治疗寒湿疫毒型慢性乙肝,方用“神丹”加味汤,方中就包含了附子-半夏药对,其疗效肯定,远期疗效良好。

3、附子配大黄

附子辛热,大黄苦寒,二药相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常可用于治疗寒积里实证。

黄祥武治疗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辨证为冷秘,治以温开通下,用附子加熟大黄为君药,患者服药7剂后大便通畅。

王明林以附子-大黄为君药治疗慢性晚期胃窦癌并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辨证为寒积中阻,服药5h后即排出大量黄色干燥粪块,后又服药2次而愈。

小结

综上所述,可见附子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在疗效上附子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治疗顽固型及危重型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凸显。

临床上还应注意附子的量-效-毒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使附子发挥其最大功效并有效规避其毒性,是目前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因此附子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仍然值得被继续研究。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闷牛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