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浏览 2024-10-07 10:08:19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知识点详解
目录:
1.电子课文
2.考点精讲
3.重点解析
一、电子课文
22 《礼记》二则①
预 习
◎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想一想,其中有关学习的观点,是否仍适用于今天?《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体会一下孔子说话时的情绪。
◎ 朗读课文,注意其中一些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⑤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⑥也。《兑命》⑦曰“学学半⑧”,其此之谓乎!
大道⑨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⑩。选贤与能⑪,讲信修睦⑫。故人不独亲其
————————————
①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版)。《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②〔旨〕味美。
③〔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困〕困惑。
⑤〔自反〕自我反思。
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⑦〔《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⑧〔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⑨〔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⑩〔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⑪〔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
⑫〔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亲①,不独子其子②,使老有所终③,壮有所用④,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⑥,女有归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⑪而不作⑫,故外户而不闭⑬。是谓大同。
————————————
①〔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②〔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③〔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④〔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⑥〔分(fèn)〕职分,职守。
⑦〔归〕女子出嫁。
⑧〔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⑪〔乱贼〕作乱害人。
⑫〔作〕兴起。⑬〔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思考探究
一 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二 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三 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积累拓展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 故曰:教学相长也
2. 不独子其子
3. 男有分,女有归
4. 货恶其弃于地也
5. 盗窃乱贼而不作
五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
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二、考点精讲
(一)《虽有嘉肴》考点精讲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识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知识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知识点】〔自反〕自我反省。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知识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这一句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促进。
【原文】《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知识点】〔兑命〕《兑(yuè)命》是《尚书》中的一篇,即《说(yuè)命》。兑:同“说”,读作yuè,是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斆”,读作xiào,意思是“教导”。学半: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用“之”表示,“此之谓”理解为“谓此”,意思是“说这个”,代词“此”是动词“谓”的宾语,在句中用“之”将其提前了。其:语气副词,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大概”。乎:语气助词,译为“吧”。
最后一句,引用《尚书》中的话作结,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引用名言来论证,这叫“引证法”。
(二)《大道之行也》考点精讲
《大道之行也》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指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即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知识点】〔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为〕读作wéi,意思是“是”,表示判断。
【原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知识点】〔选贤与能〕这里采用“互文”修辞,理解为“选与贤能”,即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读作jǔ,同“举”,选举,推举。贤:品德高尚,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才干出众,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有才干的人。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信用。修:培养。睦:和睦。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善终的保障,壮年人有发挥才能的场所,儿童有成长的条件,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知识点】〔故〕连词,所以,因此。
〔不独〕不只。独:只,仅仅。
〔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属于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亲”;第二个“亲”是名词,指父母。
〔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属于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子”;第二个“子”是名词,指子女。
〔老有所终〕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所终: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做“有”的宾语。
〔壮有所用〕壮年人有发挥才能的地方,意思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所用: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做“有”的宾语。
〔幼有所长〕儿童有成长的条件。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所长: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指成长的条件。长:读作zhǎng,成长。
〔矜〕读作guān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分〕读作fèn,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诗经》中有个著名的例句“之子于归”,意思是“这位姑娘要出嫁”。
【原文】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知识点】〔货恶其弃于地〕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货:财物。恶:读作wù,厌恶。于:介词,在。
〔不必〕不一定。必:一定。
〔出于身〕从自己身上出。于:介词,从。
〔藏于己〕藏在自己家中,意思是据为己有。于:介词,在。
〔为己〕为了自己(获利)。为:介词,为了。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搞阴谋),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现象)就不会产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知识点】〔是故〕所以,因此。
〔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兴:兴起,发生。
〔乱贼〕作乱害人。贼:伤害,害人。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关门,用门闩插上。
〔是谓大同〕这叫做“大同”。是:这。谓:叫做。大同:儒家提出的最高的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三、重点解析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解答】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并引用名言论证。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解答】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个群体都做出合适安排,对“黔、寡、孤、独、废疾者”实行生活保障,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有和睦的家庭。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都能尽全力地工作。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解答】l.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分析:这句话运用对偶的句式,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分析:运用对偶的句式,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节奏感强,阐述大同社会的特征,增强表达效果。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l.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答】古义:教授和学习。今义:教授。
2.不独子其子
【解答】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3.男有分,女有归
【解答】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
【解答】古义:财物。今义:货物。
5.盗窃乱贼而不作
【解答】古义:害人。今义:小偷。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解答】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解答】错过了学习时机才去学,那么虽勤奋劳苦也难有成就。这句话强调学习的时效性,要求人们珍惜时间,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解答】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这句话强调学习时要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从而增广见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解答】会提问的人,像砍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这一句话形容善于学习的人,是先从容易的地方突破,这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六)《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知识点详解
文章见本篇“电子课文”的最后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檀弓》是《礼记》中的篇名,分上下二篇。故事二则选自《檀弓下》。第一则有人用第一句话题为《孔子过泰山侧》,也有人根据中心思想称为《苛政猛于虎》。第二则有人用第一句做题目,叫做《齐大饥》,也有人根据主题称为《嗟来之食》或《不食嗟来之食》。成语“嗟来之食”出自此处,意思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2.《孔子过泰山侧》通过孔子师徒与老妇人的问答,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主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明显受此影响。《齐大饥》通过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表现了人要有气节的主旨。
3.郑玄解释篇名说:“名曰檀弓者,以其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檀姓,弓名。”即命名“檀弓”,是因为檀弓这个人擅长礼仪,就记录他的名字来彰显他。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不赞成此说:“篇首记檀弓事,故以檀弓名篇,非因其善礼著之也。”现在多从后说,即篇首写了檀弓的事,就以“檀弓”作为篇名。
第二部分:内容解析
第一篇 孔子过泰山侧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1.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手扶车前横木”。这里的“式”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动作,两手扶在车前横木上,身体站立注意地听着。《曹刿论战》(九年级下册)中有“登轼而望之”,就是指“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
2.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3.一似:确实像是。一:副词,的确,实在。唐代诗僧景云《画松》: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4.重:读作zhòng,副词,很。
5.舅:古称丈夫的父亲,此处可译为“公公”。
6.死焉:死于虎,意思是被老虎所害。焉:兼词,兼指“于之”,即前面所说的“于虎”。
7.何为:为什么。为:读作wèi。
8.苛政:苛刻的赋税。
9.小子: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可译为“年轻人”。
10.识之:记住这件事。识:读作zhì,同“志”,动词,记住。之:代词,代指妇人悲惨境遇的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实在像是遇上很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年轻人,要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第二篇 齐大饥
【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食之:给饥饿者饭吃。食:读作sì,动词,给……吃。
1.蒙袂:用袖子蒙住脸。袂:读作mèi,衣袖。注意:“蒙袂”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以”,要理解为“蒙以袂”,即“以袂蒙”,这才译为“用袖子蒙住”。
2.辑屦:拖着鞋不使脱落。屦:读作jù,鞋子。
3.贸贸然:有气无力的样子。
4.嗟:喂,指不礼貌的招呼声。
5.谢:道歉。
【译文】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了,好施舍给他们吃。有个饿得发慌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坏鞋,有气无力地走过来。黔敖见了,左手捧着食物,右手拿着水,高声喊道:“喂!给你吃!”那人扬起眉头,抬眼盯着黔敖说:“我就是不肯吃这种施舍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连忙向他道歉。可那人始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拓展】如果以“齐大饥”为材料,要求根据故事最后一句中曾子的话,写一篇读后感的作文,应该如何审题。
原文最后有这样一句: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译为现代汉语就是:曾子听说了这件事后感叹道:“不应该这样吧?黔敖无礼时自然可拒绝,但其道歉后就可以去吃了。”
分析:最后一句是对事件的评论,而八年级下册课本所选的内容纯属故事,曾子的议论被删掉了。
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请根据曾子的说法写读后感。曾子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这个饥饿者有点过分了,既然施舍者已经道歉了,就可以吃了,何必那么执拗呢?
要写出一篇合乎要求的读后感,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这个很重要。可以赞成曾子的说法,即应该回来吃饭,要允许人家犯错误,也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既然已经道歉了,说明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就要原谅人家。联系到现实中,那就是允许别人犯错误,也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不能抓住一点就不放,就不依不饶。题目可以定为“要允许犯错误”。也可以从“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点上命题。
当然,你也可以不赞成曾子的看法,认为这个人宁死不食是正确的选择。古代就有人对曾子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绝不吃嗟来之食,才让他永久留名,成为有气节、有骨气的典型。持这个观点的,可以命题为“尊严大于生命”,可以用古今事例说明气节与尊严的重要。
对于曾子的看法,可以各抒己见,无所谓谁对谁错,这件事本来就有不同的看法,你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关键是要观点明确,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模棱两可。观点确立后,就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论证。
(七)中考试题精选
(一)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中考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闲。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二)2017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
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强也
(3)学不可以已
(4)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闷牛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5